眾所周知,臺灣伊斯蘭教(臺灣慣稱回教)的發展自古至今分為兩個階段,且皆由中國大陸遷移而來。其第一階段是明代及明末清初之時,由福建泉州等地以及隨後跟隨鄭成功擊退荷蘭人而遷台的福建穆斯林族群,此可謂穆斯林族群在臺灣發展的萌芽階段;而第二階段則是隨著1949年國民黨退居臺灣以來,數萬信奉伊斯蘭教的軍公教人員分多批次隨之來台,使伊斯蘭教(回教)在臺灣的發展加入了新的蓬勃血脈,雖然來台原因多有悲情成分,但此卻可謂是伊斯蘭教(回教)在近現代正式傳入臺灣之始。
這批在兩岸分治后來台的華語穆斯林族群如今已有明顯的地方化與生活化現象,隨著老年教胞的逐漸消逝與新生代脫教問題在該群族中日益顯現,臺灣華人穆斯林的傳承問題便尤為棘手。對於臺灣社會來講,甚少有人留意這群在臺灣多元社會中來自他鄉的離散者,實踐著與臺灣宗教生活中佔據主流地方的佛教、道教信仰截然不同之宗教。這群來自異鄉的人們,是在何種因緣際會下來到臺灣這片土地,又如何在臺灣創造出屬於該族群的立足之地?即是此穆斯林群族,在臺灣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如何落實與實踐自身的宗教,宗教在地化的過程影響回教本身在臺灣的內涵,這一點是值得探討和關注的。同時,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一直被廣泛熱議的穆斯林族群,在台灣卻鮮少被社會關注,這本身亦是一種「弔詭」的現象值得人們反思。
《月隱福爾摩沙》是台灣首次以影像民族誌的方式,利用紀實攝影手法完成的專題圖片深度報導,主要拍攝為北台灣華語穆斯林族群,從中選取台北清真寺及桃園龍岡清真寺為田野調查點,通過在這兩座清真寺進行日常禮拜的穆斯林,尋找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不同家庭環境的拍攝對象,力圖盡可能全面的再現北台灣華語穆斯林宗教領域(公領域)及生活領域(私領域)的點滴過程。標題中的「月」是常用來指代穆斯林族群的象征,而「隱」字,並不刻意追問其主動與被動關係,亦不帶有陳情或批判之意,而是力求單純為民眾描述台灣本地華語穆斯林鮮少被台灣社會提及的這樣一種隱藏的狀態。
展覽由現就讀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兩岸傳播學程的陸生崔楠一手拍攝及策展,其曾在大陸數年的報導攝影工作經歷也為本次專題攝影報導的完成提供了堅實保障。展覽同時還得到了台灣影像研究資深學者,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郭力昕教授、台灣穆斯林研究翹楚,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林長寬教授及資深新聞攝影前輩,《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黃子明三位師長的共同指導。
本次展覽所涉及的影像,即是在專題圖片報導的基礎上,挑選其中20余幅精華作品進行集中展覽呈現。展覽根據展場實際情況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即展覽場地外部臨街櫥窗,用於集中展示世人所常見的台灣穆斯林象征性、符號化較強、為民眾所知透過大眾媒體所熟知的影像;內部即展廳位置,擺放台灣穆斯林大「隱」於市、卻無異於旁人的日常生活影像,用以凸顯「隱」這一主題。